粉条,多放香油。他的第三个喜好,就足以说明故乡大锅菜盛行的年头久远了。
现在还有人说起,刚解放那阵子,北京前门附近,就有家褡裢饭馆,是沙河褡裢村人开的。这个饭馆,以沙河地方烧饼和大锅菜出名。沙河市志和沙河辞苑均记载着:“大锅菜,用带皮猪肉、豆腐、海带、粉条、白菜等混在一起炖制,配馒头、大米饭等食用,是传统菜肴。俗称熬菜。”
在我的记忆里面,很多场合和人家做大锅菜,并不是都像我表哥做的那些条条道道。根据家里经济条件的不同和季节变化,用的材料也不都那样齐整。白菜过来季儿,也有用冬瓜和干萝卜条代替的,现在不少人家还用茴头白都叫洋白菜的。不管在什么季节,蔬菜是必用的;粉条、豆腐、海带在其次;最大的差距就是肉多肉少。但即使如此,大锅菜也不是乡亲们的家常菜,平时吃得不多,大都是逢年过节和过事儿人多的时候吃。
大锅菜的材料用法虽多有讲究,但巧妙的主厨者缺了那样菜都能做出来。它熬菜凉的也慢些,可随到随吃,适合流水席;它还便于存放,剩上一顿再吃比刚出锅时味道还要好;它的量也好把握,就在稠稀和咸淡之间;做大锅熬菜需要的炊具也最少,锅碗而已,甚至连饭桌都不用考虑,端上菜随便蹲在地上就能吃,小时候能端着菜碗跑到村边的井台上吃。
可以说,大锅菜是大众菜、平民菜、人人爱吃、家家可做,但要做得地道、做出水平并不容易。家里人过节令,还好凑合。可是,当遇到儿女婚嫁、丧葬、祭祀等大事儿,用的人多,这时候就不能凑合了。为了让大家吃的好,都会找人来帮着做,请来掌灶的人称“大锅头上的”这个人会按照主事人的家底和交代,准备大锅菜的材料,尽量做到既够吃又不浪费。他们往往会把头一锅菜做得稠些,盐放到正合口味。假如来的人多了,准备的菜不充足,他们就会临时根据多来的人数,往菜里加些水和盐。有经验的掌灶人都会事前烧开一两桶开水备着急用,有时菜稀得盛到碗里能照出人的影子,都戏称这是“涮亲戚”事情圆满结束后,主人会送给“大锅头上的人”几个馒头或几尺布作为酬谢,现在也有给条香烟的。大锅菜做的多了好说,事办完后,主人家会盛到盆子里送给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