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院有养鲤鱼的传统,在波兰、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及匈牙利等国,很多人也保持着圣诞节晚餐吃鲤鱼的习俗。
当地渔场一般会提前两个月就将鲤鱼捕捞起来,在清水池塘中放养,以去掉鲤鱼的土腥味。
在捷克,当地人会在平安夜将鲤鱼做成几道菜:头做成浓汤,油炸鱼段后与土豆拌在一起做沙拉,或者是用黑酱汁煮鱼段。
犹太人也喜欢用鲤鱼做菜,他们有一道传统名菜叫“鲤鱼丸”,首先去掉鲤鱼皮和鱼骨头,再将鲤鱼肉和加工过的面包、鸡蛋、洋葱和大蒜一起剁碎,然后放入油锅煎,最后还要在蔬菜汤里煮一个半小时。
西方人吃鲤鱼确实也就仅限于此了,而且这些菜的制作起来都比较繁复,比如要去除鲤鱼刺,而鲤鱼的刺又特别多。
作为节庆食品,一年做一两次还可以,经常做谁也受不了,所以想大规模推广普及也很难。
更何况,有研究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学者指出,西方人之所以不爱吃淡水鱼,有一个关键原因是中西方餐具不同导致的。
用刀叉作为餐具,想要优雅地进食如鲤鱼之类的淡水鱼,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西餐中对于鱼的烹饪就需要在最大程度上剔骨以方便刀叉的使用。
显然,骨刺少的海鱼比淡水鱼更适合上述烹饪方式。
为什么吃鲤鱼的人越来越少了?
西方人吃鲤鱼不多,就连中国人也越吃越少了。
虽然鲤鱼不在四大家鱼之列,但在中国人的日常餐桌上曾经并不少见,在上世纪80年代,黄河大鲤鱼与松江鲈鱼、兴凯湖大白鱼、松花江大马哈鱼并称为“淡水鱼王”。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