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如今,除了一些地方把鲤鱼打造成当地的代表性菜肴,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确实很少会买鲤鱼、做鲤鱼了。
其实也不必过于惊讶。平心而论,鲤鱼的肉质和味道都不算出色,被取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鲤鱼身上有众多极其细小的肌间小刺,所以在水面上可以跳跃得很高,但这种小刺在餐桌上就十分令人头疼。
另外,鲤鱼的肉质本来就十分松软,养殖鲤鱼的生长周期普遍较短,肉质就更差了。
同时,作为底栖鱼类,以藻类为食的鲤鱼,有着超出一般淡水鱼的土腥味,为了祛除这种土腥味,从河南、山东到天津、东北,包括远在广西的桂林,在鲤鱼的烹调上都是采用相对比较重的口味的。
尤其很多地方在制作上需要先过油,对于现代家庭来说,这样的操作负担过重。
原本鲤鱼能在华北地区流行,也是因为同等条件下它能提供更多的肉。如今,制作复杂,味道又不尽如人意的鲤鱼,在性价比上显然不如很多刺更少、肉质更鲜嫩的鱼,被冷落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大家想想,鲤鱼嘛,这东西,从产量上来说,它比不上草鱼,但比草鱼的刺还多些。从肉的鲜嫩程度来说,它比不上武昌鱼,而容城是武昌鱼的产地。从熬汤的效果来说,它比不上鲫鱼,制作起来,还很费师傅的手艺。所以,它没落了,尤其是在鱼米之乡。”
吴老师作完这个总结,冬哥发起感慨了。
“所以说,我们今天进入了商业社会。从商业社会的基本逻辑来说,鲤鱼的费效比太高了。付出这么大的精力,搞出来的味道还不太有特色,那就渐渐被市场所抛弃了。但是,我还是坚持,它是具备某种礼仪或者仪式感的菜,不会完全消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