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吏部拿了经过吏部各堂官用印画押的手书,杨段将其收好,后还拜访了一番吏部几位堂官。说法是‘感谢’,毕竟手书中还有人家的印和押呢,实际就是拉拉关系,略表亲近。
杨段是个学者没错,但他并非是不懂人情世故的古怪人。
修书修史的学者不干政事,没有权力做什么,但这确实是个清贵活儿。所以杨段这些学者拜访,吏部的堂官们也不会怠慢,倒也一起用了一道茶,说了一会儿话。
或许是因为杨段的‘薄礼’,也或许就是当天心情好。其中有一人就说道:“虽则是年前才拿到手书,可几位也到底入了著作监...俸禄或者没有,年前放下的恩赏赐物却也该有一份,别忘了去户部支取。”
有这一提醒,杨段等人又谢了一回。
他们才入著作监,恩赏赐物按着等级也不会太多,对杨段其实可有可无,但对其他人就不见得了。这天下能读书的人,能读到他们这样比较厉害的,不太可能是太穷的,可其中经济困窘的也不少。
杨段来自播州杨氏,说到‘播州’这地名,总会让人低看,毕竟那都是西南边陲了,众人眼里就是穷山恶水、化外之地么。
但就算是穷山恶水,也不妨碍杨段本人从小到大都过着锦衣公子的生活。
杨段不能和中原之地真正有钱的人相比,但在未来同僚中,应该是算比较好的。
一些好不容易能进著作监修书修史的,其实一点儿也不想等到年后才能做事,只想着早点开始工作。除了确实比较积极外,也是为了早些领俸禄——还是那句话,洛阳,居大不易啊!
他们中有一些人现在都是借住在寺庙,连楼店务的‘廉租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