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意图在里面,主管此事的官员也很上心,所以凡是来吏部报道的士人,基本没有被慢待。攒够一批之后,礼部就会组织考试。
根据考试的结果,再去吏部报道,等候分配就行了。
杨段有荐书,当时参加考试就更顺利了,考试出来点了个上中——这是为了修书修史搞的考试。至于想直接做官的,要么通过另一种考试,然后慢慢等官,等到了也只是微末官职。要么留在洛阳用功,到了科举年再参加科举,走正途做官。
燕国继承的是旧唐制度,科举是一直在搞的,而且还发展了科举...在燕国,科举出身才是正途!武将也就罢了,文官若不是科举出来的,没有大机缘,是真的很难一级一品地混上去的。
杨段这个‘上中’是个什么水准呢?简单来说,考试总共分出了三等九品,即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按规定的来说,至少要中下,才能参与到修书修史的工作。
不过,具体到实际中,中中、中下这两等会排很久的队,只有修书修史的‘著作监’人手不够,过来要人了,才能轮上——眼下修书修史的工作才开了个头,并未铺开,属于组织人手的阶段,肯定是不缺人的。
所以真正能被领走的是上等三品,以及中上,总共四品而已。
其中又只有上上和上中能够自选要去哪个部分做事,上下和中上是人家怎么安排,就怎么做。
杨段就是‘上中’这一品的,立刻选了修史,而且是修唐史,而不是过去百年间各国之史。
今日他去吏部,是为了拿‘聘书’...各种手续都办过了,只需要最后一道吏部手书认证,他就能和同批学者准备着去修书修史了——具体工作要到年后才开始做,眼下都年底了,各衙署都忙着封印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