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师氏也不再单纯地教导皇室,在各国皆有族人,如师旷便在晋国任太宰,师涓在卫国任首席乐官。
孔子求学问道于老子之时,便对易学有所接触,如今又在师襄处习得人族易学正统传承,为儒家易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老子之易学乃是知伏羲创演八卦之后,结合自身阴阳太极之道,以其无上境界推演完善,后传通玄、阳子居、关尹喜、庚桑楚、王诩等诸弟子。而这一支易学又经过杨朱、列子、宋荣子、尹文子不断钻研,推陈出新,尤其是庄子的完善总结之后,才成为真正的道家易。当然,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孔子至齐,意外见到师襄,并向其学易,但来齐之前想见的孙武却是失之交臂,令孔子扼腕叹息不已。原来孙武在孔子来齐国前不久便离开了,前往吴国,过起了亦耕亦读的生活。
孔子来齐日久,对齐国形势已然了然于胸,乃借齐国贵族高氏之力介入齐国政事,与诸多暗中掣肘者展开一系列的斗智斗勇。在形势最好之时,齐景公数次亲自召见孔子问政,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言:“政在节财。”
齐景公大为赞赏,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却被得知此事的晏子极力劝阻。言儒者善辩空谈、崇礼破财、高傲自大、自以为是,甚至说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的话。经由此事,晏子和孔子正式走向了对立面。
齐景公也明白了他们二人之间根本就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无法共存,所谓的管鲍佳话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笑谈。齐景公只能在二者之间择其一,该怎么选择,相信对齐景公来说并不是太过艰难的抉择。
晏子已然相齐辅政三代君王,劳苦功高,德高望重,而孔子却只是新入齐国,接受他还得面对诸多隐藏势力的压力。而且齐景公已经握在手中的东西有很多,也许重用孔子能带来更大的宏图,但他冒不起这个险,也不想冒这个险。或者说齐景公并没有重用孔子大刀阔斧改革,一洗齐国隐患,再创桓公霸业的大魄力。
随后,齐景公虽然依旧恭敬礼遇孔子,却不再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