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不得不说,科举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收纳人才的作用,但随着纸张、印刷等技术的逐渐扩散,大家族对知识的垄断亦在一定范围内遇到了困难,好几年才能收纳进几百人的科举考试已不能起到原本的作用,这条路便也逐渐成为了大家族垄断权力的另一种方法。
事情发展到这样的程度,科举改革自已刻不容缓,但打碎一个旧的本就难到了极点,建立一个新的更是如登天一般,朱慈烺虽有后世见闻的加持,在面对当下局面时却也踌躇了好一阵子。
莫看他自掌权之后就不断对地方势力痛下杀手,但那几次都有能放到明面上的理由,落在旁人眼里不是皇帝打压不臣,就是带着些个人恩怨,与阶级斗争、动摇国本之类的事情却扯不上半点关系。
由此,当他收拾梁家父子时,应天诸官皆都冷眼旁观;当他剿灭杭州叛乱时,浙江的大部分地方势力也都毫无反应。
再似由阮大铖遇刺引起的那番,由刘宗周引起的这遭,哪怕大明皇帝变着法对世家大族动手,却都能算是阶级内部的矛盾,面对的反抗自也在可控范围之内。
科举一事终非寻常。
若在宋元之时,他大抵只需下上一道诏书将科举名额大幅扩大,待候补官僚多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将这些人全都安置在胥吏的岗位上。
届时这番政令虽会遇到些高级官僚的反对,但面对成千上万空有功名却无权责的读书人,这点反对的声音当也能直接忽略。
可大明却不比以前,因着朱重八早年的遭遇,胥吏的地位真可谓是一降再降。
待到此时,胥吏不仅已如乐户、丐户一般成了贱籍,其子孙后代还不能参加科举,若想将官吏合二为一,恐怕朱慈烺这里皇命一出,哪里便得防着易燃、易融了。
倒也是朱慈烺晓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早前他便以安置伤残士卒为名建了个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