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有一年,春,取济西田。恶乎取之?(以不月,与取运异,知非内叛邑。恶,音乌。)
[疏]注“以不月”至“叛邑”解云:昭元年“三月,取运”传云“运者何?内之邑也。其言取之何?不听也”注云“不听者,叛也。不言叛者,为内讳,故书取以起之。月者,为内喜得之,故书月也。此不书月,与彼异,知非内之邑,是以传云“恶乎取之”犹言何处取之。
取之曹也。曷为不言取之曹?(据取丛言邾娄田也。)讳取同姓之田也。(同姓相贪利,恶差重,耻差深。恶差,初卖反,下同。)此未有伐曹者,则其言取之曹何?(据伐同姓不讳。即有兵,当举伐曹,下日,若甲戌取须朐。)
[疏]注“即有兵”至“须朐”解云:即文七年“春,公伐邾娄。三月,甲戌,取须朐”传云“取邑不日,此何以日?内辞也,使若他人然”注云“使若公春伐邾娄而去,他人自以甲戌日取之”
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班者,布彳扁还之辞。布彳扁,音遍,下文同。)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则何讳乎取同姓之田?(据晋还之得为伯。)
[疏]注“据晋还之得为伯”解云:即上二十八年“三月,丙午,晋侯入曹,执曹伯畀宋人”是也,何者?称侯以执,伯讨之文。然此传云“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正指上二十八年执曹伯以畀宋人之文。言晋还之者,谓执曹伯而还诸侯之田矣。
久也。(鲁本为霸者所还,当时不取,久后有悔,更缘前语取之,不应以复得,故当坐取邑。)
公子遂如晋。
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曷为或言三卜,或言四卜?三卜礼也,四卜非礼也。三卜何以礼?四卜何以非礼?(据俱卜也。)
[疏]“曷为或言三卜”解云:即襄七年“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是也。“三卜礼也”解云:案曲礼上篇云“卜筮不过三”是其旧典之遗存,郑玄云“求吉不过三,鲁四卜郊,春秋讥之”是也。三卜礼,谓是鲁礼。若天子之郊则不卜,以其常事,但以鲁郊非常,是以卜之,吉则为之,凶则巳之。
求吉之道三。(三卜,吉凶必有相奇者,可以决疑,故求吉必三卜。奇,居丑反。)
[疏]“求吉之道三”解云:周礼大卜掌三王之龟易,义亦通于此。然三卜是礼,理应不书,襄七年“三卜郊”何以书?正以鲁人之郊,博卜三正,襄七年乃在周之四月,以其不时,是以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8页 / 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