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宣德九年时候,船厂只有两千二百众,还皆是尸位素餐,三分钱一分货,钱到了也不干活。”
“仅仅九年时间,龙江、清江两个最大的造船厂,就已经失去了往日所有的能力。”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朝廷风向转变,海禁政策开始收紧,造船厂的船只订单快速减少,入不敷出之后,造船厂养不活那么多的船匠。
慢慢的船厂只剩下了一些尸位素餐之人,甚至这些人,都不再点卯,雇几个游堕之民,在船厂里敲敲打打,敷衍了事。
到了正统年间,龙江造船厂已经没有造船能力了。
造船厂失去造船能力,这里面,朝廷负有主要责任。
当初的龙江造船厂是绝对的官厂,大部分船只的营造和维修,都是朝廷的官船,官船不再营造和维修,这些船匠失去了生计,船厂衰败就成为了必然。
产业凋零的影响,比朱翊钧想象的还要深远,代表着整个产业链的衰亡。
最典型的结果就是正统十二年,钟山桐园付之一炬,却无人问津。
张居正支持船厂营造拖船,龙江船厂已经第三次上奏了,过往的小船利润微薄,河船为主的龙江、清江造船厂,又不能和松江、福建、广州造船厂一样,营造三十丈的海船。
船厂的匠人无事可做,这么下去,船厂没了,造船的产业链慢慢也会凋亡,这么搞下去,新曲谱旧词,过去的故事再来一遍而已。
“陛下,这六十万纤夫,他们但凡是有一点办法,都不会去纤夫,纤夫这个生计,实在是太苦太苦了,拖船带来的运力的提升,势必要让码头搬运货物增加,需要大量的人手,而且还有各色工坊匠人需要也是增加。”
“干点什么,都比做纤夫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