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汤、武非受命,乃杀也。”
对此辕固生反驳道:“不然。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即是说汤放桀、武王伐纣顺乎天、应乎人,是地地道道的“革命”,不是篡弑。
但黄生却非常固执,反对这一点。他说:“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
这句话会所的是说君主再怎么昏庸也是君主,臣子再怎么贤能也是臣子,不能推翻君主,就像帽子再破也不能穿在脚上,鞋子再新也不能戴在头上一样。
辕固生使出了大招,他说道:“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意思是,那么汉高祖取代秦朝也是不应该的了?也是篡弑吗?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个问题。
眼看着这场辩论要失控,汉景帝及时下场。
用一套“历史文本不具备现实意义”,将两人的争论搁置了下去。
这个话题实在是太哈人了,但又是事关国本的一个问题。
后面是董仲舒打了一个补丁。
这个补丁就是“天”。
所谓“天人感应”。
董仲舒提出人和天是相通的。
如果政治不清明,天就会降“灾异”、“天谴”警告;如果政治清明,就会出现祥瑞。
这样一来,秦末的乱世,就是秦皇获罪于天,所以老天降下天谴。
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