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贡献了。后来朱温死了,后梁名灭
', ' ')('\n
亡了,但是“输牛租”还在为国家的税收做贡献,几十年之后,到后周郭威的时候仍然在收,但是当年的牛早就死了。
此时距离朱温将这些牛送给这些“租牛客户”已经过了五六十年了,就算是当时的人也早死了,更何况只能活上十几年的牛了。
所以郭威果断的下令废除这项既过时又累民的税收,减免了淮河沿岸那些为那些已经死去的牛所交的税收。
此外还有一件事,就是营田这件事,其实早在唐代前期,边境地区就已有由兵卒租种官田或者自己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开荒屯田,这就是所谓的所谓“营田”。
安史之乱的时候包括安史之乱以后,中原战争不断,藩镇崛起,营田就从边疆地区扩及到内地,这些藩镇也招流民为营田户,参与耕垦,又设营田务进行管辖。
此种官地的经营办法一直从唐朝延续到了五代。但是营田不属州县,多为军镇把持,基本上算是军方性质的地产,于是发生了军镇与州县争夺土地和劳动力的矛盾,影响政府赋役征调。
其实这也不是重点,还有一点就是营田所属,名义上是藩镇军队,但是实际上的军队很少长期控制营田的,所以到了后期,这些营田全部到了豪族地主的手里,而且营田属于军用,在税收和徭役方面有优惠,而对于营田的优惠不可能让朝廷买单,所以最终还是要转嫁到普通百姓的身上,所以无形中就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不但如此,而且那些租种营田的普通百姓,负担更是沉重,他们承受双重剥削,一方面要给地主缴税,另一方方面官府还找他们要土产上供,所以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辛苦。
郭威废除营田务(管理营田的机构)后,将原来百姓使用的田地房屋和牛及其他农具都赐给他们永久使用,属于白送,没有任何的附加条件,这一项举措,可以说十分的人心。
其实郭威把营田废除,让这些佃户变成了自耕农,是一个很好的的经济政策,因为在农业社会,一个社会的财富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自耕农的多少,所谓自耕农就是自己家里有土地,然后给国家交税的百姓,而那些在营田上面干活的佃户是不记录在政府户部名册上面的,所以郭威的这一招为国家增加了不少的户口。
这项措施加上“输牛租”的废除,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其间,有人建议将一些好的营田卖掉,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