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被学习成绩好的邻郡做了嫁衣。
所以,豪强肯定是不希望“多个郡之间打通录取名额”的,诸葛瑾也就能拿这一点威逼豪强们尽快就范,否则他就要联合世家来侵夺豪强的利益了。
而诸葛瑾之所以笃定这种“联世家打豪强”的举措、一旦真落实后,绝对能压住反对派,那也是因为他知道历史的发展——
事实上,原本历史上陈群搞的那个九品中正制,就是典型的“联世家打豪强”。中正制和察举制一样,都是由负责人事工作的选才官员,推荐综合素质好的人才去当官,在“察举”层面没有区别。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正制并没有比察举制更差,最多只是做得一样。
中正制和汉朝察举制最大的区别,在于汉朝察举制的察举负责人,往往是地方的郡太守本人兼任的,太守能直接举贤德。
而中正制是由专门的中正官去察举的,中正官不是地方官,跟地方政绩没有关联,一个郡的政绩再差,也影响不到负责这个郡察举工作的中正官。
而前面说了,“豪强”最大的本事就在于“用搞乱地方、破坏政绩”的办法威胁太守,让太守举他们要的人。
一旦察举人和地方政绩好坏脱钩,豪强就威胁不到察举人了。
从此察举人只接受“利诱”,不接受“威逼”。好处是废掉了一个不公正因素,坏处则是导致另一个不公正因素愈发做大,形成了“垄断不公正来源”的实质效果。
所以魏晋之后,世家越来越强,而豪强的利益无法在中枢朝廷得到直接体现,他们只能要么憋着,要么趁着乱世去支持地方军阀、诸侯、藩镇。
因为地方上的藩镇军头这种人也是大老粗,他们很难跟朝廷上的高门大姓千年世家做交易,最后就跟地方上同样粗鄙只能谈钱粮谈武力的豪强结合。后来唐朝安史之乱后,世家就走上层路线,控制长安朝廷,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