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深秋寒意渐浓,深夜的营帐里,诸葛瑾也命人烧上了炭盆,温着酒和鹿肉、羊肉。
他一手用棍子拨弄着炭火,一边跟赵云、周瑜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三人当中,赵云最不擅智谋,说话也就更直来直去,有什么想不明白的,他就直接问。
赵云手持着一根羊腿棒骨,撕咬了几口,用一大盏温酒送下,然后抹抹嘴,随口叹道:
“今日多亏了子瑜料敌先机、公瑾调度得法。放弃第一道防线时,竟能想到放火阻敌、制造混乱。否则凭我麾下那几个部将的带兵之能,怕是也抓不住趁乱破敌的战机。”
赵云有此一说,自然是因为今日之战,他麾下的骑兵并不是由他本人统领出战的。
赵云麾下的骑兵部队,都已经在战前就拉到了馆陶这边,此刻就驻扎在营中。
但邯郸战场那边,也还有一部分赵云麾下的部队,主要是行动迟缓的步兵部队,且战且走,依托太行山余脉往北退却。
诸葛瑾为了故布疑阵,扰乱曹军的判断,这几天就没打算让赵云、马超本人露脸。
这样曹操或许会以为“赵云的一部分兵力被拉过来了,但因为邯郸那边还有赵云的部曲,所以赵云本人或许还没来”。
而赵云本人不能上场的情况下,甚至连马超也暂时不能上,刘备军骑兵的统兵将领人才便显得有些短板了。
今日之战,骑兵部队的临场发挥并不好,部将们都做不到赵云那样妙到毫巅、如臂使指的指挥。
但也多亏了曹军追击时本就被周瑜放的火扰乱了,这才歪打正着,哪怕指挥不是很精妙,依然能轻易取胜。
不过,诸葛瑾听了赵云的感谢和恭维,却是完全不以为意。他还听出一点:赵云根本没有领会他放火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