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东侧的外营。这样虽然纵深突破变弱了,可却非常有利于围点打援。
到时候敌军援军来了,无论从哪个方向都难以和诸葛瑾会师,就只能硬攻曹操新占领的原属于诸葛瑾的外营。
而荀攸劝他注重这方面,也是因为荀攸敏锐地观察到了:诸葛瑾扎的层层营垒,内层的防御设施乍一看并不比外层弱,而这种情况,在东汉以来的军事史上,还是比较少见的。
因为绝大多数人扎营,都是把第一层防线修得最牢固,直接拒敌于营门之外。里面第二层、第三层,本来就没指望用到,如果敌人真打破了第一层,后面几层也没什么戏了。
而诸葛瑾这么安排,如此反常,荀攸第一反应就觉得有诈,然后他就觉得,说不定这第二层防线会比第一层更坚固、更难攻,只是眼下表面上看不出来。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就不能指望速胜,而要把资源配置更往相对持久战的打援上倾斜了。
曹操太了解荀攸了,这俩人说话不用说全,稍微点一下便能闻弦歌而知雅意,所以曹操也做出安排:不管怎么样,明后天先按曹操说的打打看,如果真有诈,反正也还有缓冲时间调整,到时候再按荀攸说的做就是了。
曹操觉得自己是有家底、有这个时间成本去试错的,敌人的援军也不可能这么快来。
……
曹操和荀攸定下了攻营节奏的同时,
当天深夜,诸葛瑾的中军帅帐内,诸葛瑾也在挑灯秉烛,和赵云、周瑜商讨着战情。
只能说,英雄所为略同。
此时此地,恰如此时彼地。
曹操正在做的事情,和诸葛瑾正在做的事情,竟能如此相似。
时值九月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