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需要自己组织起来,这些村社组织的目标大约有三:赶走官府征夫收税的胥吏;保护村庄免受匪类侵扰;规划邻近村落之间的势力边限。
这些村社既是自立的半军事共同体,又是生产互助组织,劳力短缺的家庭会受到其它家庭的义务帮助。
村庄之间的恩怨非常复杂,中国农村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寨风",往往相邻两个村庄甚至同一村庄内的两半部份,风气大相径庭。
有些风俗淳厚,诚实礼让代代相传,有些时刁蛮粗野,数百年来充斥着偷鸡摸狗的人渣毫无起色。
相邻的村庄有些世代通婚关系和睦,有些则世代仇怨冤冤相报。
这些复杂的恩怨关系使各村社组织之间的关系如一团乱麻,在自己的地盘上设卡收取买路钱,抢劫落单的外乡人甚至发动"远征"去洗劫别的村庄的情况十分常见。
他们纷纷以"入捻"的方式与土匪或帮派结成同盟以自保,"入捻"的初始目的是为了和匪类、黑帮搭成和解的格局,如果邻近的村庄都"入捻"的话,则意味着被统一到一个旗号之下,不仅有利于保持各方在势力边界上的和平,还有利于在抗税抗征时相互呼应,因此"入捻"将大大促进这些村社组织达成他们的三大根本目标。
其势渐渐无法阻挡,"入捻"风潮席卷黄淮,不仅普遍涉及中下层的农民和小市民,富户们为免遭洗劫,入捻积极性甚至比贫苦者更高,并且他们很容易成为一方捻子的领袖。
"入捻"不仅遍及农村社会,连胥吏、兵丁、甚至一部份读书人也卷入其中,当朝廷命令剿捻时,大员们会发现自己部下文武,相当一部份已经加入了捻子,或者与捻子称兄道弟,其乐融融。
由于捻子的劫掠行为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治安问题,所以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家就以金钱收买等手段,拉拢了部分捻子团伙,作为其家庭和宗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