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面对陈用敷的发怒,一众官员只得跪下安抚道:“大人息怒!”
西成更是慌不迭解释道:“抚台大人,下官已经在全力清剿了,但是下官越是清剿,那些捻子乱党反抗得就是越厉害,裹挟百姓整村整村的暴力反抗官府,下官也是有心无力啊!”
关于捻子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可取的是两种。第一种认为:河南、安徽交界伏牛山中的土匪,以"捻"为单位,一"捻"即一股、一伙之意,"捻子"最初是对伏牛山土匪的称呼,类似的情况还有关东的强盗们被称为"绺子"。
另一种观点认为:鄂豫皖一带的白莲教以募捐灯油钱为籍口向村民征索保护费,定期交钱供给一捻灯芯使之长明不灭,称为"入捻",十八、十九世纪清廷连续的禁教令使白莲教被迫转入地下,不敢亮出旗号,于是"捻"成了其帮会组织的代号,久而久之这个代号反成了正式名称,其追随者被称为捻子。
实际情况却是上述两种说法外加一些次要成因的混合物。
到了十八世纪中叶以后,人口增长和环境恶化的压力、官僚阶层腐化、很大程归咎于官府的腐败无能导致河防工程形同虚设导致的黄河连续泛滥,使黄淮地区的人们生活越发举步唯艰。
地方官面对无数头疼问题既无能为力也不敢将实情上报,因为上报或者试图有所作为反倒会因暴露出问题而被皇帝怪咎,无异于自找麻烦,轻则影响升迁,重则引祸上身。
全清朝的官场都在无所用心,靠编造假材料度日,尤以黄淮一带为甚,这一带既人口密集,问题繁多,乡绅文化亦被摧残殆尽,官府消灭了潜挑战者的同时也失去了现成的盟友。
当官府因无力解决人民的根本问题,外加自身腐化不堪最终沦为虚设时,情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