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有常,不以人心改变。
一位明君所能带来的,只是在灾年带领农人尽可能地减少灾祸,就像是如今秦王所做的那样。
有很多农人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朱襄没有继续说服他们。
说服有什么用?能让灾年过去吗?
不能。
连续两三年的时间,气候越来越异常,生活越来越困难。谁的心里都惶恐不安,谁的心里都满怀怨气。
他不怪农人的愚昧,不怪农人私底下可能存在的对他的怨言。
他所做的也只是,听天命,尽人事。
当朱襄来到了雁门郡,得到了雁门郡军民夹道欢迎。
朱襄从未来过雁门郡,但他已经是雁门郡名声最高的人之一。
从李牧到信陵君,都在不遗余力地宣扬朱襄的名声。雁门郡众人对长平君朱襄公,真可谓是“久仰”。
雁门郡与赵国接壤,郡内有许多赵人,所以对赵国国内形势较为了解。
他们发现赵国到处在闹饥荒,自己的田地情况不如赵国腹地,但居然在秦国的帮助下没有太大的饥荒出现,心里都庆幸自己投秦了。
若自己还在赵国,赵国腹地都饥荒了,那运来的粮食肯定会减少许多。雁门郡还要支援更为艰难的云中郡和九原郡,到时候别说庶人和兵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