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各朝代为了天子不被闭目塞听,都有相关的监察机构,但是历代演变之下,也逐渐往监察官员,控制权力方面变化了,而采风使,只采风民间。】
大梁各地,有不少官员便心虚了起来。
是,采风使不偷偷摸摸监察百官,也不管官员隐私,可采风民间,当地百姓贫困,难道官员落得了好吗?
且只说了弘德帝设立采风使,又没说不用绣衣卫了。
不过心虚的,终究是少数,为官清正,或者有实力,只是缺少一个机会被上面发现的官员,则恨不得采风使早日发现自己治下的平和。
当然,高兴得更为纯粹的,就是感觉到似乎是对他们有利的百姓,以及还在书院中,一腔热血的书生学子了。
【而带回来的“故事”,则由翰林院进行汇编,这便是戏章的下半部分。
相较于文学属性,我们更重其历史与人文属性,给研究大梁的民间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支持。
可惜的是,宪宗在位时期还好,受鹤仙影响较大,后面的君主便逐渐放弃了采风使这一笔支出,也不知道便宜了谁。】
“鼠目寸光!”元泰帝锐评。
翰林院一众官员则一个个看似泰然自若,实则在心里抓耳挠腮,恨不得把天幕扯下来说清楚,翰林院汇编,你倒是说一下有哪些人汇编呀!
是,这是一项长久的工程,但你好歹说一两个人名呗,万一就有自己呢?
【抛开其附加的价值,戏曲行业的巅峰时期,在戏宗……嗯……是文宗时期,皇帝本人就沉迷戏曲,与鹤仙的政治目的不同,文宗只是纯粹的娱乐性质的喜欢,甚至自己下场,常与后妃或幸臣编曲排练。】
元泰帝脸色黑了,文宗,文宗,文,单独听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