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其他人齐齐看向赵煦,高太后现在虽然还未撤帘,但大家都清楚赵煦的能力,现在朝堂很多事都是赵煦在主导,现在凡是中枢的官员,除却一些草包之外,没有一人敢去挑衅赵煦。
毕竟,赵煦可是在暗地里,打破了不杀士大夫的祖训,曾布、向氏文人以及被曾布一案牵连的文人大部分都在流放途中身死。
赵煦皱眉,指节敲着膝盖,沉默片刻后,对众人说道,“苏相所甚是,现在当务之急,确实应该是派兵前往萧关,守备关中西大门。”
“汴梁现在一切安稳,二十万禁军拱卫汴梁实属浪费。”
“朕以为,当以狄咏为帅,领十万禁军前往萧关驻守。”
“诸位以为如何?”
“臣赞同。”苏轼赞同道,“狄指挥使,本是狄武襄亲子,自小参与大小战阵,熟悉军略,颇有其父之风,定担得此任。”
“臣附议。”现任枢密副使曹评紧随其后,出附和。
八个月前,章惇外放,枢密副使空悬,赵煦和高太后商议后,决定破格将曹评擢升为枢密副使。
“臣等附议。”
紧随着,林槩和蔡卞等人相继同意。
苏颂和李清臣等人也不愿惹赵煦和高太后厌恶,纷纷出同意。
随后,赵煦继续说道,“童湜,速速遣人出宫传朕旨意,请殿前司指挥使燕达,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狄咏,侍卫亲军都步军指挥使杨怀瑾入宫议事。”
“是,官家。”
童湜在门口行礼,迅速离开。
随后,赵煦看向众人,正色道,“众卿,京兆大震,房屋坍塌,河道崩坏,百姓流离失所,此乃民生大事。”
“防备西夏虽是要事,但关中百姓同重。”
“唐太宗说过,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现京兆数百万百姓遭灾,朝廷若不及时处理,恐生大患。”
“所以,在防备外敌之时,也应当注重救民之事。”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