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追问,这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嘛!
高太后是知情人,赵煦去慈宁宫之前,特意来见过她,并将朱砂一事告知过她。
本来她是想替赵煦处置向太后,但赵煦拒绝,独自一人去了慈宁宫。
高太后自然不想让这事发酵,果断转移话题说道,“各位卿家,皇城无事,但各位既然来了,就免了老身让人通知诸位。”
“诸位不妨商讨一下,京兆之事。”
“京兆之事?”赵煦皱眉,一脸疑惑。
苏轼等人也有些懵,疑惑的看向高太后。
高太后面色凝重,快速解释道,“一刻钟前,老身刚收到京兆来信,信中及京兆大震,波及永兴军数州。”
“京兆大震,渭河、汴河以及京兆周围河流的河道坍塌,引发洪水,让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
众人闻大惊,尽皆被镇住了,怎么也没想到会发生这等大事。
赵煦心头一震,猛然间想起,在他的记忆中,他登位的第二年,京兆大震,引发大洪,导致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并且,西夏趁机打破萧关,劫掠关中,最后虽然将西夏赶出了关中,但京兆大震,最终也有几十万人死亡。
在记忆中,高太后和他还因为此事,请罪太庙。
之前他没想起,现在经过高太后提及他一下就想起了这件事。
现在,大宋和西夏虽然签订了兰州和议,但同样现在赵煦也趁机将西北三家弄出了西北。
现在秦凤路和永兴军两路的兵马,除了几万维护各州的厢军之外,章楶手上的十万军,有八万是采用的府兵制,萧关只有两万常置的新军镇守。
这西夏要是撕毁盟约,恐怕关中会向他记忆中一样,在遭受震灾和水灾之后,还要遭受兵灾。
现在可以说是整个大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京兆之事,皇城大火,与之相比,根本没有丝毫可比性。
苏轼等人闻,也迅速将其他思绪收回,仔细思虑京兆之事。
苏轼心思百转,面色凝重,最先开口,“官家,太皇太后,臣以为救灾之事可缓,萧关兵马为一年新军,西夏若是突袭,恐难抵御,萧关若破,关中危矣。”
“现在当务之急,应当是增派兵马至萧关,防备西夏撕毁盟约。”
除却赵煦外,其他人皆是震惊,若不是苏轼提醒,他们差点忘了西夏的威胁。
高太后赶忙向赵煦询问,“官家,你有何建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