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放心,仲修的官职不会出国子监。”
赵煦微微颔首,经过几个月的接触,赵煦已经清楚,王仲修的能力确实一般,文人气息过浓,做事太过板正,确实不适合在一些朝堂要职。
三个月前,李助与王珪次女成婚后,就以失职为理由,将王仲修的官职降职,打发为国子监丞。
赵煦虽然知道,但并未理会。
他也清楚,这是王珪在为王家留后路,毕竟王仲修的能力确实有限,做事不懂变通,常有疏漏,王珪在时,百官还会顾念一二。
王珪若是身死,王仲修恐怕会落得个外放的下场。
与其如此,还不如让王仲修去往国子监。
现在的国子监可不比之前了。
之前的国子监还有三舍法,还有些权利。
但几个月前,在高太后的示意下,苏辙成了国子祭酒后,连续在下舍和中舍举行了两次考试,能通过之人,寥寥无几。
因此,两个月前,在最后一次考核之后,苏辙上书,请求废置三舍法。
高太后同意,在赵煦的建议下,太学排名前五十之人,可略过秋闱,参加省试。
“多谢官家。”王珪微笑着点点头。
三舍法废除之后,整个太学的地位急剧降低,太学的地位一降,国子监的地位自然也随之降低,整个国子监成了名副其实的养老地,基本上不掺和朝堂上的权利。
王仲修若是进入国子监,正好可以安心的做学问。
随后,王珪看向苏轼说道,“子瞻,你我共事虽才一载,但也算是惺惺相惜。”
“今日,老夫求你一事,还望子瞻应允。”
“王相请说。”苏轼说道。
“老夫膝下有一儿两女,儿子仲修只修学问,刚已经拜托了官家照顾。”
“这里,老夫也就不再提及。”
“今日,老夫想拜托子瞻,对老夫大女婿李格非,多多指点。”
“文叔有才,若是以往,老夫定不会说此事。”
“但文叔在官家点拨之后,算是开了窍。”
“可文叔在为官之上,还是有所偏颇。”
“子瞻与文叔交厚。”
“所以,老夫想请子瞻,多多指点文叔如何为官。”
“王相放心,文叔若是问起,本官绝不藏私。”苏轼保证道。
“多谢子瞻了。”王珪微笑着点点头。
最后,王珪看向李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