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阿肖克妮闻言,眼神一黯,轻轻叹了口气,她觉得米拉说的对。她也深感拉维在这个拉贾斯坦邦的乡下,或者说在目前沉闷的印度社会背景下,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卓尔不群。她们见过很多高级知识分子,见过很多优秀的青年才俊,但是都没有拉维那种将理想与现实巧妙结合、步步为营的惊人能力。
\n
她有些羡慕米拉能够如此果决地追随自己的信念。米拉的父母都是开明的学者,即便他们最初不同意,米拉也有勇气去说服甚至坚持自己的选择。
\n
而她不一样,她的父母,她的家族,思想保守古板,如果她全力以赴参与到拉维研究卫生巾的事情里去,影响到了家族的名声,她不敢相信会发生什么事。
\n
她曾经亲眼目睹过,家族成员内部的荣誉谋杀。
\n
阿肖克妮最终还是陷入沉默。
\n
米拉也知道阿肖克妮的担忧,她温和地看了看阿肖克妮,“没事的,阿肖克妮,如果你也辞职了,谁来报道这些事呢?”
\n
“你说的对,我会用报道让更多人看到这一切!”
\n
阿肖克妮终于恢复了笑容。
\n
……
\n
一整天的时间,拉维都在工厂里亲自安排,为难民们划分工作区域和内容。
\n
像挑拣药材、晾晒磨粉、纺织粗棉布等细致或轻体力的工作,就分配给妇女们去做。
\n
像搅拌皂化原料、切割皂块、仓库搬运等需要体力的重活,则由年轻力壮的男人承担。
\n
一些边边角角的辅助工作,如清洁、分发工具等,就交给一些年长或体弱但尚能活动的人去干。
\n
总之,尽量让每一个来投靠的难民,都能混口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