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还闹出了一点风波。
历来科举取士以经义一科为首,明法其次,策论其三,明算为末。徐茂渊以策论力压经义,有违规制,若以后学子都来投机取巧怎么办?有不少文官为此上了折子。
陛下对此的解决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把策论提到首位,明法依然为二,经义排第三。
圣旨一出,几乎满朝哗然,以裴良信为首的文官一派争相上谏,让陛下收回成命,道是此旨一出,必将导致天下大乱,多少学子寒窗苦读数十年,如今一朝更改,欲置他们于何处?
陛下却心意已决,斥责道:“国家栋梁,自是能者居之。经义一科机变极少,读个三年五载还好,读上十年、二十年,都读成木头了,朕要他们有何用?”
“朕统御寰宇,靠的难道是这些纸上文章吗?靠的是策论、明法!唯实方兴。且经义一科也没有取缔,若有文采斐然者,朕依然愿意纳贤。此事已定,诸卿休要多言。”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从那以后,策论就成了科举取士中最重要的一科。
某些文官口里的“天下大乱”也没有发生,因为科举一年一回,这次不成,下次还有机会,陛下也没有更换科目,只是论绩的排名变了。
所以学子们虽然在一开始有些措手不及,但在短暂的惊慌迷茫后也镇定了下来,着手于策论一科,也有本来就擅经义的,依然延续原本的学习计划,成功高中,官挂翰林院。
有实干能为的人也越来越多,把天下治理得一片繁荣,让陛下越发地看重徐茂渊。
究其根本,是陛下早就觉得科举取士有所弊端,想要把策论提上来,但碍于朝中庞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