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他回想起诵出《道德经》真言时的那种感觉,那不是毁灭的力量,而是一种“定义”和“秩序”的力量。
\n
“晚辈守护的,是‘道理’本身存在的权利,是文明传承的‘可能性’。”
\n
“垂云城若亡,只要道理尚存,他日或可重建新城;学宫若毁,只要知识不灭,后世或可再立学统;竹简若焚,只要有人铭记、理解并践行,智慧便永不湮灭。”
\n
“魔修要毁灭的,不仅仅是城池和书籍,更是这道理存续的‘可能’。他们要让这世间只剩下弱肉强食这一条‘法则’,让万物归墟,万籁俱寂。”
\n
陈观的目光灼灼,仿佛有两簇火苗在眼底燃烧:“晚辈之力,源于对先贤智慧的理解。若我因眼前之败局,便放弃践行所知之理,那便是对我自身力量的背叛,对传承于我知识的先贤的背叛。届时,无需魔修来毁,我心中的‘道’,已先一步归墟了。”
\n
他再次深深一揖:“故此,晚辈并非为必守之物而战,而是为‘不可夺’之志而战。为这天地间,除却毁灭与虚无之外,仍应存有公理、仁爱、智慧之‘可能’而战。纵使最终一切成空,但践行此志的过程本身,便是对‘道蚀’最好的回答。这,便是晚辈的本心。”
\n
山谷中一片寂静,唯有微风拂过药田的细微声响。
\n
荀老夫子静静地听着,脸上无喜无怒,但那双古井般的眸子里,却似有波澜涌动。他许久未曾听到如此……“执拗”却又直指核心的论断了。这少年,看的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文明存续的根基本质。这与他自己“守心”的理念,看似不同,实则殊途同归。
\n
“守心”是内求,是确保自身之道不随外物而移;而这少年的“为可能性而战”,则是外显,是要将内心之道推行于外,哪怕外界已是万法归墟。
\n
半晌,荀老夫子轻轻叹息一声,这声叹息中,少了几分超然,多了一丝复杂的感慨。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