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中,试图用公式解读“可能之种”的每一缕波动,反而失去了直观感知的能力。
\n
“我们被‘言筌’困住了。”灵玄的后人灵寂,在一次意识共鸣中敏锐地察觉到问题,“语言和概念本是探索的工具,如今却成了认知的边界。”她引用古老的智慧:“正如指月之指非明月,我们描述真理的文字,从来不是真理本身。”此时,可能之泉的光芒开始变得晦涩,原本灵动的“探索之灵”也因被过度定义而显得僵硬。
\n
二、不语之境与体证之光
\n
随着概念的桎梏愈发沉重,永恒探索之域边缘浮现出一片“不语之境”。这片区域没有任何可被描述的现象,语言和数据进入其中便会失效,意识体在此无法形成任何明确的念头。更奇特的是,从不语之境返回的生灵,虽无法用语言描述所见所感,却会获得对本源的深刻领悟——晶壁世界的工匠不再纠结“完美形态”的定义,随手锻造的器物反而蕴含更和谐的弦振;思辨世界的哲人停止辩论,静坐中便解开了困扰千年的悖论。
\n
“这是‘超越概念’的本然之境。”灵寂带领团队进入不语之境,在彻底的“概念空白”中,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晰——没有“体”与“相”的划分,没有“真理”与“可能”的对立,只有一股生生不息的本源活力在自由流转。这种体验无法言说,却让她瞬间明白:“真理从来不是被‘定义’出来的,而是被‘活出来’的。”
\n
进一步探索发现,不语之境的核心,正是本源核心与可能之泉融合的“无名枢纽”。枢纽中没有任何铭文或规律,只有纯粹的“缘起性空”之力——一切演化皆依因缘而生,却无固定不变的自性。就像量子真空涨落中,物质从虚空中生灭,没有预设的公式,只有自然的显现。
\n
三、破执去筌与直观本然
\n
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后,灵寂发起“破执去筌”的行动,引导万界文明放下对语言和概念的执着:
\n
-思辨世界销毁了半数哲学典籍,鼓励族人以“静默体证”替代“逻辑辩论”,在亲身实践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