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看着那些穿着绸缎、前呼后拥的富家子弟,元稹攥紧了手里的旧笔,心里有一个念头:“娘还在等我,我不能输。”
\n
放榜那天,他挤在人群里,从头往后找,找了三遍都没看见自己的名字,心都凉了。就在他准备转身走的时候,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兄弟,看最后一排,元微之(元稹的字),考上了!”
\n
他赶紧挤过去,果然在最后一排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那一刻,他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15岁,别的孩子还在依赖爹娘,他已经靠着娘的教导和自己的苦读,成了“明经及第”,虽说只是个起点,但至少,他让娘的油灯没白熬。
\n
考上明经后,元稹没敢懈怠。21岁那年,他得到了一个去河中府(现在的山西永济)当小官的机会——虽然只是个负责文书的小吏,但对他来说,是真正踏入仕途的第一步。他揣着俸禄,第一时间寄回家里,给娘写了封信:“娘,儿子能挣钱了,您不用再缝补到半夜了。”
\n
24岁娶名门女:她拔金钗换酒,陪他从破屋到出头
\n
在河中府的日子,元稹一边干活,一边没停过写诗文。他的诗写得实在好,不光在当地传开了,连长安城里的大官都听说了。其中一个,就是太子少保韦夏卿。
\n
韦夏卿是什么人?那是正儿八经的名门望族,官至太子少保,相当于太子的老师,家里有钱有势,女儿韦丛更是从小娇生惯养的千金小姐。按当时的“门当户对”,韦丛嫁的应该是同样出身名门的公子,怎么也轮不到元稹这个没爹、没背景、还在外地当小官的寒门子弟。
\n
韦夏卿偏不按常理出牌。他听说元稹的才华后,专门让人把元稹的诗文找来读,越读越觉得这小伙子不一般——诗里有股子不服输的劲,还有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不像那些只会写风花雪月的富家子弟。后来他又找机会见了元稹一面,聊了聊学问,又问了问他家里的情况,知道他8岁丧父、靠母亲教出来,更是佩服:“这么苦还能这么上进,将来必成大器。”
\n
没过多久,韦夏卿就托人给元稹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