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朝廷一开始不同意,他就一次次写,直到朝廷批准。
\n
3.?修水利:他带着老百姓挖水渠,把长江的水引到田里,还教老百姓种耐旱的庄稼,说“今年旱了,咱们得想办法,明年就不怕了”。
\n
那几个月,刘禹锡每天天不亮就出门,跟着老百姓一起挖水渠、分粮食,晚上还在灯下统计灾情,常常忙到半夜。有一次他累得晕倒在田埂上,老百姓把他抬回家,给他熬粥,说:“刘大人,您歇歇吧,我们来就行。”刘禹锡醒了就说:“我是苏州的刺史,你们的日子过不好,我怎么能歇着?”
\n
过了半年,苏州的灾情终于缓解了。老百姓有饭吃了,田里的庄稼也长起来了,街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老百姓都特别感激刘禹锡,把他和以前治理苏州特别好的韦应物、白居易放在一起,称为“苏州三贤”,还在苏州建了“三贤祠”,供奉他们的画像。
\n
有人问刘禹锡:“您都快六十了,还这么拼命干嘛?”他说:“我当这个刺史,不是为了当官,是为了老百姓能好好过日子。以前我被贬的时候,老百姓帮过我很多,现在我能帮他们,当然要拼命。”
\n
后来到了晚年,刘禹锡退休了,住在洛阳的小院子里,还是没闲着。他想起在贬谪路上,看到很多老百姓因为没钱看病,小病拖成大病,就开始收集各种治病的药方,不管是民间的偏方,还是用过的药方,都一一记录下来,整理成了一本《传信方》。这本书里的药方都很简单,老百姓能看懂、能用上,比如治咳嗽的、治腹泻的,帮助了很多人。
\n
有人说:“您都退休了,还管这些干嘛?”刘禹锡笑着说:“我这辈子,当官没当多大,写诗也只是爱好,可要是能帮老百姓多做点事,就算没白活。”
\n
贬谪二十三年,他活成了“逆境里的修行者”
\n
有人算过,刘禹锡从33岁第一次被贬,到56岁回到长安,整整贬谪了23年。23年啊,人生最好的时光,他都在走贬谪的路,住破屋子,吃苦日子,可他从来没抱怨过“老天爷不公”,也没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