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n
“邑有流亡愧俸钱”——这句话,成了千古名句。意思是“我管辖的地方有百姓流亡,我拿着朝廷的俸禄,心里特别惭愧”。你想想,一个以前的恶少,能说出这种话,得多不容易?他不再是那个“不管百姓死活”的韦三卫,而是那个“百姓过得不好,自己都不好意思拿工资”的韦苏州。
\n
有一回,他去乡下考察,看见一个老婆婆抱着死去的孙子哭,因为旱灾,孙子没饭吃饿死了。韦应物蹲下来,握着老婆婆的手,眼泪掉下来:“是我没本事,没照顾好你们。”他当场就把自己的官服脱下来,当了钱,给老婆婆买了粮食,还下令减免当地的赋税。
\n
跟着他的小吏说:“使君,您没必要这样,旱灾是天灾,不是您的错。”
\n
韦应物摇摇头:“我是父母官,百姓过不好,就是我的错。以前我欺负百姓,现在我得加倍补偿他们。”
\n
他的救赎,不是“感动自己”,是“真真切切为百姓做事”。他当刺史这些年,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救助流亡百姓,做了很多实事。百姓们都说:“韦使君是个好官,不像以前那些当官的,只知道欺负人。”
\n
韦应物的诗风,就像他的人生,从少年时的“嚣张”,变成了后来的“恬淡”,但底色里,始终藏着安史之乱和自我反省带来的“沉郁顿挫”——不是刻意为之,是经历过苦难、反思过人生后,自然流露出来的重量。
\n
他少年时要是写过诗(虽然没流传下来),估计也是“鲜衣怒马”的调调,比如“骑马长安街,无人敢挡我”;可后来的诗,全是“淡”的——淡的景,淡的情,淡的语言,却淡得有味道。
\n
比如《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写的是涧边的小草、树上的黄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人觉得安静、舒服;可“春潮带雨晚来急”,又藏着一丝不安,像他对乱世的回忆,对百姓的担忧;最后“野渡无人舟自横”,又回到平静,像他找到了“救赎”后的坦然。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