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跟法官说:“李白是被冤枉的,他只是想为国做事,不是要叛乱。”后来李白被流放,高适还写了首诗送他:
\n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n
——这不仅是送李白,也是送当年的自己,送所有不服输的人。
\n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61岁的高适在长安病逝。临终前,他把诗稿交给儿子,说:“把这些诗好好收着,别丢了。这里面有我见过的边塞,有我认识的将士,有我这一辈子的劲儿。”
\n
现在读高适的诗,还能感觉到那股劲儿——不是风花雪月的软劲儿,是地里长出来的、战场上练出来的硬劲儿。他一辈子,从穷到富,从书生到将军,没靠过谁,就靠笔和剑,靠心里那股“不服输”的韧性。
\n
他写“战士军前半死生”,是因为他见过士兵的血;他写“拜迎长官心欲碎”,是因为他懂老百姓的苦;他写“莫愁前路无知己”,是因为他就走过那条难走的路。
\n
高适的诗意人生,不是飘在天上的,是踩在地上的。他告诉我们:不管你出身多穷,不管你碰多少壁,只要心里有劲儿,手里有活(不管是笔还是剑),就一定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n
就像他还站在边塞的风里,拍着你的肩说:“怕啥?大步往前走!天下总有识你的人,总有你能做的事情!”\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