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秋雨——那些孤独的时刻,那些失意的日子,都成了他此刻的铠甲,让他更懂将士们的苦,更懂家国的重。
\n
在北庭的三年,他写了很多边塞诗,有写风沙的,有写将士的,还有写思念家人的。每次写完,他都会把诗稿仔细收好,想着等平定了边疆,就把这些诗带回长安,念给母亲听,念给朋友们听——让他们知道,他没白来边塞,没白受那些苦。
\n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岑参跟着大军东归平叛。一路上打了很多仗,身上添了不少伤,他一直护着那些诗稿——那是他在孤独中坚守的证明,是他家国情怀的寄托。叛乱平定后,他回到长安,仕途依旧不算顺利,最高只做到嘉州刺史,他一点都不遗憾。
\n
晚年的岑参,住在长安的小宅里,院子里种着棵柳树,每到春天,柳丝垂到窗台上。他常坐在窗前,翻着那些边塞诗稿,晒着太阳,想起北庭的风沙,想起将士们的金甲,想起写《秋思》时的那个秋夜。他觉得,这辈子值了——虽然仕途坎坷,虽然孤独过、失意过,他没放弃自己的理想,没辜负心里的那点“萤火”,更没辜负大唐的山河。
\n
有天,邻居家的小孩来问他:“岑爷爷,您年轻的时候,去过很远的地方吗?”他笑着点点头,指着诗稿上的“走马川”说:“去过,那里的风沙很大,可那里的将士们很勇敢,那里的月亮,比长安的更亮。”
\n
小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他却看着窗外的柳树,想起写过的“吾不如腐草,翻飞作萤火”——原来,就算是颗萤火,坚持发光,也能照亮一段路,温暖一些人,成为岁月里最亮的星。
\n
岑参用诗慰藉自己,用家国情怀支撑自己,在失意中不沉沦,在孤独中不放弃——就像他诗里的萤火,就算身处黑暗,也始终保持着那一点光,直到照亮自己的路,也照亮了盛唐的边塞。\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