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点”了。
\n
刘希夷20岁就把这种“物是人非”的滋味写透了,比好多活了大半辈子的人都清醒。
\n
这首诗一出来,整个长安的文人都惊了:“这小子哪儿冒出来的?也太会写了吧!”有人夸张地说,就凭这一首诗,刘希夷能“以孤篇压倒全唐”——当然,这是吹过头了,毕竟后来还有李白杜甫呢,但这话也能看出,当时的人有多认可他的才华。
\n
要知道,初唐能靠一首诗“出圈”的,除了后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早期也就刘希夷这一首《代悲白头翁》了。
\n
而且刘希夷不只是“只会写伤春”,他还能写豪迈的。比如他写过《从军行》,里面“将军陷虏围,边庭溢烟尘”,把战场的紧张感写得淋漓尽致;还有《采桑》里的“倡家女儿百结裙,不斗罗绮只斗心”,又把民间女子的灵动写活了。也就是说,他的天赋不是“偏科”,而是“全能”——既能细腻到戳心,又能大气到震场。
\n
偏偏就是这么个天才,人生却像他诗里写的落花一样,刚开得绚烂,就猛地凋零了。
\n
刘希夷的悲剧,绕不开一个人——他的舅舅宋之问。
\n
宋之问也是个诗人,而且在当时比刘希夷有名多了,还在朝廷当官。但宋之问有个大毛病:功利心太重,为了名利能豁出去。他看到外甥写出《代悲白头翁》,尤其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眼睛一下子就直了——他觉得这两句太绝了,要是能当成自己的诗,既能涨名气,又能在皇帝面前露脸。
\n
于是宋之问就找刘希夷,软磨硬泡让他把这两句诗“让”给自己。刘希夷一开始可能还顾及舅舅的面子,犹豫不绝,但转念一想:这是掏心窝子写的诗,是自己的“心血”,怎么能随便给人?而且写诗对他来说,不是追名逐利的工具,是抒发心里的感受。所以他果断拒绝了宋之问。
\n
这下宋之问就恼了——你一个晚辈,居然不给长辈面子?而且还断了我的“好机会”?关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