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文化主体性”——简单说,就是“找回自己的价值”。以前士族们觉得“我当官,我厉害”,现在官当不了了,就觉得自己没用了。
\n
王维用诗告诉他们:“不用靠官场,靠文化、靠审美,照样能活出尊严。”他写的禅意诗,不是“小情小调”,是给所有迷茫的士族文人指了一条路:就算世界乱了,还有“诗”,还有“禅”,还有能让心里静下来的东西。
\n
你看他晚年的诗,越来越淡,越来越静,比如《终南别业》里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走到没路的地方,也不慌,坐下来看云飘起来。
\n
这哪是写走路啊,是写心态:就算人生走到“死胡同”,也能换个角度看风景。这种心态,不是天生的豁达,是他在辋川里、在禅宗里慢慢磨出来的。
\n
有一次,他在辋川里散步,走到一条小溪的尽头,没路了,随从都慌了,说“先生,咱们往回走吧”,可王维却坐下来,看着天上的云慢慢飘过来,说“你看,云起来了,说不定等会儿会下雨,正好在这儿等雨”。
\n
后来他把这件事写进诗里,成了千古名句——这不是装出来的淡定,是真的懂了“没路的时候,就停下来看看风景”的道理。
\n
还有他晚年写的《竹里馆》:
\n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n
一个人坐在竹林里,弹琴、长啸,没人知道,只有明月照着他。这种“孤独”不是凄凉的,是自在的——不用迎合别人,不用假装自己,只要和明月、竹林在一起就够了。这是王维给士族文人的“心理暗示”:就算我们变得“孤独”,变得没人关注,也能活得自在。
\n
有人说王维是“避世”,但他不是“避”,是“守”——他守住了士族文人最后的文化尊严,守住了乱世里最后的“美”。安史之乱后,盛唐的繁华没了:长安的宫殿被烧了,洛阳的牡丹没人种了,西域的驼队再也没来过;士族的好日子也没了:以前的良田被叛军占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