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烘的,写了首《江村》:
\n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n
是啊,有老妻在身边,有孩子在跟前,能有口饭吃,还求什么呢?那时候的杜甫,忘了仕途的失意,忘了战乱的苦,觉得这样的日子,就是最好的幸福。
\n
杨氏知道杜甫爱写诗,每次杜甫写完,她都会凑过去看,虽然认不全字,却会问“这首诗写的啥呀”,杜甫就一句一句地念给她听,她听得认真,有时候还会说“这句好,像咱们昨天吃的菜”。在杨氏眼里,杜甫的诗不是什么千古名篇,是跟她过日子的家常话。
\n
那时候的唐代文人,大多三妻四妾,杜甫一辈子,只有杨氏一个妻子。有人跟他开玩笑:“子美啊,你现在也算有点名气了,不娶个小妾?”杜甫摇头,说“有老妻在,够了”——他知道,杨氏跟着他吃了太多苦,他不能对不起她,这辈子,就守着她一个人。
\n
后来严武去世,杜甫没了依靠,带着杨氏离开成都,又开始了漂泊,最后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那时候杜甫已经50多岁了,身体越来越差,经常咳嗽,有时候咳得半夜睡不着觉。
\n
杨氏年纪也大了,头发全白了,眼睛也花了,还是每天照顾杜甫。杜甫咳嗽,她就半夜起来熬药,守在床边,等他喝完药睡着了,才敢去歇会儿;杜甫想写诗,她就帮他磨墨,虽然墨磨得不均匀,却很认真;杜甫有时候心情不好,发脾气,她也不跟他吵,默默收拾好被他打翻的碗,再给他倒杯热水。
\n
杜甫看着杨氏的背影,心里又酸又疼,写了首《登高》,里面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他没写的是,幸好有老妻在,不然这万里悲秋,这百年多病,他真的撑不下去。
\n
大历五年的冬天,杜甫带着杨氏和孩子,坐着船往岳阳去。那时候杜甫已经病得很重了,躺在船上,连坐起来的力气都没有。杨氏每天坐在他身边,握着他的手,跟他说以前的事——说巩县的婚礼,说长安的野菜粥,说成都的草堂,说夔州的月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