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漏风,杨氏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把漏进来的雨水扫出去,再给杜甫和孩子煮点稀粥。
\n
杜甫每天早出晚归,到处找人推荐自己,那些权贵要么不见,要么收了礼不办事。有次他去拜访一个官员,从早上等到晚上,连门都没进去,冻得浑身发抖,回到家的时候,嘴唇都紫了。
\n
杨氏没说他没用,赶紧端来一碗热粥,又把棉袄脱下来,给杜甫披上:“别冻着了,明天要是冷,就别出去了,家里还有点杂粮,够咱们吃几天。”杜甫捧着热粥,眼泪差点掉进去——他知道,那棉袄是杨氏唯一一件厚的,她冬天就裹着件旧夹袄,冻得手都肿了。
\n
后来杜甫总算找了个临时差事,给皇家看守兵器库,俸禄少得可怜,连米都买不起。杨氏就去城外挖野菜,煮野菜粥,舍不得吃,都留给杜甫和孩子。有次杜甫发现,杨氏碗里只有野菜,没有一粒米,他把自己碗里的米拨给她,她又拨回来:“你是男人,要干活,得吃饱。我没事,野菜也能填肚子。”
\n
那时候他们有了几个孩子,最小的还在襁褓里,夜里总哭。杨氏抱着孩子,一哄就是大半夜,第二天还要起来做家务,眼睛熬得通红,却从没抱怨过一句。杜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夜里偷偷写诗,写“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进门还是家徒四壁,老妻看我的眼神,还是一样的温柔,没一点嫌弃。
\n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长安乱成了一锅粥。杜甫带着杨氏和孩子,跟着逃难的人群往南跑。路上兵荒马乱,到处都是叛军,他们不敢走大路,只能走小路,白天躲在山洞里,晚上摸着黑赶路。
\n
杨氏背着最小的孩子,手里牵着大的,鞋子磨破了,脚底板渗着血,也不吭声,紧紧跟着杜甫。有次遇到叛军搜查,杜甫拉着杨氏躲在草丛里,孩子吓得要哭,杨氏赶紧捂住孩子的嘴,手被孩子咬得生疼,也没松劲,直到叛军走了,才敢小声喘气。
\n
后来杜甫要去投奔肃宗,把杨氏和孩子留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分开那天,下着大雪,杨氏把杜甫的行李收拾好,塞了包晒干的野菜,又把围巾解下来,系在杜甫脖子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