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没受苦,你家那位把孩子照顾得妥妥帖帖的,平阳还穿了新的花裙子,说是你让带的布做的。”萧三十一笑着说。
\n
李白这才松了口气,好像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那天晚上,他买了壶酒,就着朋友带回来的消息,喝得酩酊大醉——不是因为高兴,是因为愧疚,愧疚自己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不能看着他们长大。
\n
后来,鲁女走了,李白带着三个孩子(还有小儿子颇黎)继续漂泊。他把颇黎抱在怀里,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怕孩子受委屈。颇黎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喊的第一声“爹爹”,李白高兴得抱着孩子转了好几个圈,像个傻子似的,连酒都忘了喝。
\n
他给颇黎取小名叫“天然”,孩子的眼睛像蜀地的水晶,干干净净的。他还特意给颇黎做了双小布鞋,针脚歪歪扭扭的,却是他花了好几天才做好的——他以前从没做过针线活,手指被针扎得满是伤口,可看着孩子穿上小布鞋,走得摇摇晃晃的,他觉得再疼也值了。
\n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带着孩子往江南逃。路上兵荒马乱,到处都是逃难的人。有次遇到叛军,李白抱着颇黎,拉着平阳和伯禽,拼命地跑,生怕孩子出事。跑到一条河边,没船可渡,李白急得团团转,平阳拉着他的手说:“爹爹别怕,我跟弟弟会听话,咱们一定能过去。”
\n
那一刻,李白觉得孩子长大了,也觉得对不起他们——要是自己有本事,就不会让孩子跟着自己颠沛流离,不会让他们受这么多苦。他蹲下来,把三个孩子搂进怀里,说:“爹爹一定保护好你们,不会让你们出事。”
\n
后来,李白因为永王之乱被流放夜郎,没办法带孩子,把平阳和伯禽托付给朋友,把颇黎交给一个信得过的老仆人。临走的时候,颇黎才三岁,抱着李白的腿,哭着喊“爹爹别走”,李白的心都碎了,却只能狠心掰开孩子的手,被官差带走。
\n
在流放的路上,李白每天都在想孩子。他想平阳是不是又在背他的诗,想伯禽是不是还在骑白羊,想颇黎有没有好好吃饭,有没有想爹爹。
\n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