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的人,大唐这么牛,我凭啥不行?”这种底气,不是装出来的,是实打实的——就像现在你要是生在一个强大的国家,走到国外,腰杆都会不自觉地挺直,道理是一样的。
\n
李白就是这种心态的“极致代表”。他觉得自己不是“蓬蒿人”(就是地里的野草),他是“大鹏”——他在《上李邕》里写“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你看这气魄,把自己比作能飞九万里的大鹏,不是自大,是他真的相信:在盛唐这个“风口”上,自己一定能飞起来。
\n
这种对个体价值的肯定,不是“我觉得我能行”,是“我生在大唐,我就该行”——这就是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底气,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宇宙意识”:我不只是我,我是大唐的一部分,大唐的辉煌,就该有我的一份。
\n
你可能会问:光有疆域大,就能养出李白吗?当然不够。盛唐的“底气”,还藏在长安的烟火气里,藏在每个文人的日子里——这就是李白能“狂”的社会土壤。
\n
先说说长安城。开元年间的长安,人口超过一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走在长安的朱雀大街上,能看到的热闹,比现在的一线城市还夸张:左边是卖胡饼的小摊,刚出炉的胡饼喷香;右边是波斯商人开的珠宝店,里面的宝石闪得人睁不开眼;前面有西域来的艺人在跳胡旋舞,转得像个陀螺;后面有和尚在念佛经,旁边还有道士在谈养生。
\n
最绝的是酒——那时候的长安,到处都是酒肆,而且流行喝“波斯葡萄酒”。以前的文人喝酒,都是小酌,讲究“雅”;到了盛唐,文人喝酒是“狂饮”,讲究“爽”。
\n
李白为啥天天喝酒?不是他嗜酒如命,是当时的风气就是这样——喝葡萄酒、写狂诗,是文人的“标配”,就像现在年轻人喝奶茶、发朋友圈一样平常。
\n
再说说科举和“行卷”。以前当官,靠的是“拼爹”,是士族世袭;到了盛唐,科举制度成熟了,寒门子弟也能靠读书当官。更重要的是,那时候流行“行卷”——就是文人把写的最好的诗、最好的文章,递交给权贵、名人,让他们帮忙推荐。比如你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