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王勃点头,眼里闪过一丝锐光:“我也是这么想的。咱们得改改这风气,把诗写得刚健点,写点真东西——思革其弊,用光志业,你说行不行?”
\n
杨炯抬起头,眼神亮得吓人:“太行了!我跟你一起!”
\n
那天的茶舍里,柳絮飘进窗棂,落在两人的诗稿上。初唐文学史上最璀璨的双子星,就这么正式交汇,往后的日子里,他们要一起掀一场“文学革命”的浪潮。
\n
“天涯若比邻”的震撼
\n
没过多久,王勃、杨炯就跟卢照邻熟了。三个年轻人常聚在杨炯家的小院里,抚琴论诗,有时能聊到深夜。
\n
16岁那年,杨炯的好友临津房少府要外放,他写了首《送临津房少府》,拿给王勃看。诗里写“岐路分襟易,风云促膝难”,没有半句哀哭,反而透着股“他日相逢定有期”的豪迈。
\n
王勃读完,拍着桌子叫好:“这才是送别诗!别学那些人,一写离别就哭哭啼啼,好像这辈子见不着了似的。这诗,能传世!”
\n
杨炯被夸得有点脸红,却把这话记在了心里——他要写更不一样的诗。
\n
第二年秋天,杜十六要去蜀中当县尉。那天在城外的灞桥边,秋风卷着落叶,送别的人不少,哭哭啼啼的也多。王勃没说话,从怀里掏出张纸,提笔就写。
\n
笔走龙蛇,很快一首诗就成了。他把纸递给杨炯:“你看看,行不行?”
\n
杨炯接过纸,目光落在诗句上——“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n
读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杨炯的手顿住了。秋风刮过他的脸颊,他却觉得眼眶发热,眼泪差点掉下来。
\n
“这……这才是真正的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