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话。王勃最后是被父亲拉着走的,走时还回头望了眼正厅;杨炯则在宾客的夸赞里,悄悄记下了那个敢挑博士错的孩子的模样。谁也没想到,这一眼,成了六年后缘分的伏笔。
\n
春日茶舍的相逢
\n
公元668年的春天,长安西市的“清茗轩”里,柳絮飘得满院都是。
\n
16岁的王勃刚写完一篇《乾元殿颂》,正趴在桌上喝茶,友人杜十六拍他肩膀:“阿勃,给你带个人来见!”
\n
王勃抬头,就看见个穿月白长衫的少年站在门口。少年眉眼清俊,手里拿着卷诗稿,眼神直勾勾地盯着他,像要把他看穿。
\n
“这是杨炯,前阵子写《青苔赋》的那个!”杜十六笑着介绍,“杨炯,这就是王勃,你不是一直想认识吗?”
\n
杨炯没等王勃开口,先往前迈了两步,盯着他的眼睛,冒了句:“神降之才!”
\n
王勃愣了愣,随即笑开了——这评价够直接,他喜欢。他把手里的茶盏推过去:“先喝茶,别忙着夸。你那篇《青苔赋》我读过,‘高堂始覆,曲池初平’,写得够劲,比那些宫里人写的花花草草强多了!”
\n
杨炯接过茶盏,碰到温热的瓷壁,也笑了:“你才是真厉害!《乾元殿颂》里‘紫宸迁座,丹墀纳陛’,那气势,我写不出来。”
\n
两人就这么对着坐,你一句我一句,从《诗经》聊到汉赋,从眼前的柳絮聊到远方的塞漠。
\n
杜十六在旁边插不上话,只能笑着喝茶——这俩孩子,像是认识了十几年似的,连对诗的喜好都一模一样,都讨厌那些“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浮华句子。
\n
“现在的文坛,太死气了。”杨炯放下茶盏,手指敲着桌案,“上个月我去参加王府的诗会,满篇都是‘翠袖’‘红妆’,骨气都没了。”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