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并生成趋势评分。她抬头:“你早就想好了。”
\n
“不是想好。”陈帆说,“是必须走这一步。我们在金融市场太显眼了。每一次精准操作,都会引来更多眼睛盯着我们。与其一直被人猜测是不是掌握了内幕,不如把重心转移到没人注意的起点——还没涨价的土地。”
\n
李航沉默片刻,忽然问:“那你打算怎么估值?市盈率?现金流折现?还是拍脑袋定个容积率乘以单价?”
\n
“用我们的老办法。”陈帆重新调出系统架构图,在“金融变量分析层”下方新增一个模块,“我要让系统学会读地图、算距离、估人流。”
\n
他命名该模块为“城市空间动力学模型”。
\n
初始数据导入开始。第一批接入的是北京市统计年鉴中的分区域人口流动数据、公交刷卡记录汇总、写字楼空置率报表。系统尝试将这些非结构化信息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
\n
匹配失败率很快跳了出来:87.3%。
\n
屏幕上列出原因:坐标体系不统一、数据粒度粗、部分字段缺失严重。比如“早高峰进出站人数”只有年度总计,没有按站点细分;“新建小区入住率”依赖开发商自行上报,真实性难以校验。
\n
“硬塞不行。”周婷指出,“金融数据有标准格式,但城建数据太散。系统没法直接理解‘距离地铁五百米’意味着什么,除非我们先教会它这个距离对应的时间成本、步行意愿衰减曲线。”
\n
陈帆点头,调出另一组历史数据:1999年至2000年全国十五个重点城市的经济增速与同期商品房均价涨幅的相关性矩阵。表格显示,经济活跃度每提升一个百分点,核心城区房价平均上涨2.4%,而交通枢纽周边则放大至3.7%。
\n
“这是桥梁。”他说,“先把宏观经济增长作为中介变量,建立起‘经济热度→人口流入→交通压力→土地溢价’的间接链路。等系统跑通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