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陈帆的手指在控制台上停顿片刻,随即划过屏幕,将那条仅存在0.3秒的旧标识符记录锁定并隔离。他没有多言,只是轻点几下,切断了所有非核心模块的数据通路。主系统进入封闭分析模式,空气循环声低得几乎不可闻。
\n
“开始吧。”他说。
\n
周婷抬头看了他一眼,指尖已在终端上滑动。全息投影缓缓展开,中央浮现出三行加粗文字:
\n
**泡沫第一定律:市场情绪超载先于政策响应;**
\n
**第二定律:流动性幻觉催生杠杆失控;**
\n
**第三定律:崩塌始于最自信的多头。**
\n
这是系统在过去七十二小时内,对百年金融史完成深度回溯后提炼出的核心结论。数据源覆盖1929年大萧条、1987年黑色星期一、2000年互联网泡沫、2008年全球危机等七次重大动荡。每一条定律背后,都是数万次模拟推演的结果。
\n
“这不像策略,倒像判决书。”李航低声说。
\n
“但它准。”陈帆调出1929年的对比图谱。左侧是当年纽约交易所的真实k线走势,右侧则是由三定律重构的预测模型。两条曲线在关键节点完全重合——情绪峰值出现在崩盘前11天,政策信号滞后6天释放,而第一个主动平仓的机构,正是当时持股最多的家族信托基金。
\n
“不是它预测了崩塌,”周婷看着数据流,“是它证明了每一次‘意外’都早有征兆。”
\n
他们开始尝试将理论封装为可执行框架。第一步是量化“情绪超载”。系统提取了过去百年的媒体语义变化节奏、交易量增速偏离值、新开户增长率三项指标,构建了一个动态阈值模型。当综合指数突破临界点,即视为第一阶段启动。
\n
难点在于第二定律的“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