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项目,是《基于本地数据库的金融信息自动化处理模型》。”
\n
台下有人交换目光。这类论坛通常展示的是机器人、航模或化学实验,很少有人提“金融信息处理”。
\n
他继续道:“我在一家证券公司实习期间,观察到一个现象:五名员工每天工作八小时,只能完成不到一千五百条交易记录的电子化录入。而这些数据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批量转换。”
\n
前排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人微微抬头,正是市长。他没有打断,只是轻轻点了下头。
\n
陈帆打开随身携带的投影仪u盘,屏幕切换成一张表格对比图。“手工录入平均耗时三秒每条,错误率约百分之一点二;而经过优化的本地程序,在同等硬件条件下,可实现每秒七条以上的处理速度,错误率控制在百分之零点四以内。”
\n
他没说这是他自己写的程序,也没提access或vba这些术语。他知道,在这种场合,讲技术细节不如讲结果。
\n
“这不仅仅是效率问题。”他语气稍沉,“更是信息滞后的问题。当一笔交易数据需要三天才能进入系统,它就已经失去了决策参考价值。我们现在的金融体系里,还有大量这样的‘静默数据’。”
\n
市长身体前倾了些,手指轻轻敲了敲扶手。
\n
“所以我的设想是,建立一种轻量化的数据流转机制。”陈帆继续说,“不依赖高性能设备,也不需要联网环境。哪怕是在一台赛扬300、64兆内存的电脑上,也能实现基本的结构化转换。这样,基层机构就能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
\n
台下一片寂静。
\n
几秒钟后,市长开口:“你说的这个系统……如果推广开来,除了提高录入效率,还能做什么?”
\n
问题来了。
\n
陈帆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