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学者,都是他过去发表舆论研究论文时的引用者。关系不算熟,但够体面。
\n
他起草了一封非正式研讨邀请函,措辞严谨得像在写课题申报书,实则句句埋钩子:“近期我们在中国影视行业推动了一项关于资金透明化的实践,初步数据显示其对创作质量与公众信任度的正向影响……不知您是否有兴趣进行一次跨国案例对比研究?”
\n
发完,他又补了一句附言:“附件含部分可公开数据,若需进一步信息,可提供加密通道访问权限。”
\n
小唐这时候顶着一头炸毛出现在门口,手里举着电子倒计时牌,上面写着“热搜剩余时间:47:58:12”。
\n
“教授!您发了啥?bbc文化栏目的编辑刚私信工作室,问咱们有没有人愿意接受采访,主题是‘中国综艺如何用财务公示倒逼产业升级’。”
\n
陆砚之抬眼:“他们主动找的?”
\n
“主动!还说想拍个专题片,叫《从盒饭到预算表》!”小唐激动得差点把牌子摔了,“这名字是不是太接地气了点?”
\n
“接地气才好传播。”陆砚之冷笑,“等他们知道影后靠薯片抵税的心理损耗成本,说不定能拿艾美奖。”
\n
话音未落,邮箱又响了。
\n
他点开,是一封英文邮件,发件人确实是bbc文化栏目编辑,内容比私信正式得多:“贵方提出的资金公示机制已在业内引发讨论,我们正在筹备一期全球娱乐产业治理专题,希望能采访相关实践者,探讨该模式是否具备跨文化复制性。”
\n
陆砚之看完,直接转发给顾晚舟,附言:“你的薯片经济学,要上国际版了。”
\n
五分钟后,她回了个语音,语气像在点外卖:“记得帮我问问他们,英国薯片能不能抵税。如果能,我可以考虑去伦敦办个展,名字就叫《论膨化食品在艺术生产中的战略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