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林砚蹲在大理古城人民路的旧货摊前,指尖拂过一只深褐色的榆木茶箱。箱体裂着细密的纹路,铜扣上绿锈斑驳,却在箱角刻着半朵残缺的紫菀花——这朵花,和她祖母临终前塞给她的那枚银簪上的纹样,一模一样。
\n
“姑娘,这箱子是老马家传下来的,据说祖上是走茶马古道的赶马人。”摊主是个穿白族扎染围裙的老太太,手里摇着蒲扇,“要不是家里孙子急着凑学费,我可舍不得卖。”
\n
林砚的心猛地一跳。她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正是“茶马古道女性参与者口述史”,可查了大半年文献,能找到的女性记录寥寥无几。祖母生前总说“你曾祖母是从古道上走下来的”,却从不愿多提细节,只留下那枚刻着紫菀花的银簪,和一句没头没尾的话:“紫色影子跟着,就不会丢。”
\n
“这箱子我要了。”林砚掏出钱包,没还价。老太太喜出望外,又从里屋翻出一张叠得发黄的棉纸地图:“这个也给你吧,跟箱子是一套的,上面的字我看不懂,留着也没用。”
\n
回到客栈,林砚把地图铺在八仙桌上。图纸边缘磨损严重,用毛笔标注的路线从大理出发,经沙溪、剑川、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一直延伸到德钦梅里雪山脚下,每一个驿站旁都画着小小的符号——有的是马蹄,有的是茶篓,还有三个地方,画着和茶箱、银簪上一样的紫菀花。
\n
夜里,林砚被窗外的风声惊醒。古城的风裹着雨丝,敲得木窗棂“吱呀”响,恍惚间,她好像看见窗纸上映着一道紫色的影子:纤瘦的身形,梳着双环髻,手里似乎还提着一盏马灯,影子在雨雾里飘了一下,又忽然消失了。
\n
她猛地坐起身,拉开窗帘,窗外只有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和远处酒吧街隐约的歌声。“是错觉吧。”林砚揉了揉眼睛,转身要回床,却瞥见茶箱的铜扣开了道缝——她明明傍晚就锁好了。
\n
打开箱子,里面除了一层防潮的油纸,还多了一片晒干的紫菀花瓣。花瓣压得平整,像是刚放进去不久,带着淡淡的草木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