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皇帝对祖母的孝甚至超出了常人对自己母亲的孝。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他实质上就是一个孤儿,母亲早早死于“子贵母死”的制度,五岁时他又死了父亲,他从小是这位假祖母抚养长大的,他的一腔孝心只能奉献给假祖母了。
\n
拓跋宏在冯太后去世后表现得比一般人还要孝顺,其实他是想以身作则,为万民做榜样,树立一个孝子的形象。因为他马上就要开始推行全面汉化的政策了。汉朝是第一个提出“以孝治国”政策的王朝。统治者认为,子女在家里要无条件地“孝顺”于父母,走入社会后自然会无条件地“孝敬”于统治者。汉朝没有科举制度,考察人才主要是考察人的孝行,所以推荐人才出来做官叫作“举孝廉”。当然,汉初惠帝、汉文帝既自身践行孝道大义,又推廓至治国方略,开创了汉世“以孝治天下”的教化模式。其中,尤其以汉文帝为最著,汉文帝完美地体现出传统孝道的精神所在。正因为汉朝以“孝”治天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创了一个盛世,所以拓跋宏要追慕古人,当然就是要向汉朝学习了。
\n
冯太后在世时,拓跋宏没有表达出想要迁都的意思,因为冯太后无意迁都,所以拓跋宏绝不会提起。但为冯太后守孝期满三年之后(493年),拓跋宏便把在心中谋划已久的汉化计划付诸实施了。
\n
首都平城地处太行山西北,位置偏僻,气候寒冷,甚至六月都会下雪,又异常干旱,常有风沙肆虐,所产粮食不能满足作为都城的众多人口需要。但是平城作为国都已将近百年之久,现在一下子要把国都向南搬迁一千多里,并非易事。一个刚亲政的青年皇帝,面对满朝元老重臣,要他们离开长期生活的平城,搬到一个气候很不相同的地方,显然很多人都不愿意。何况同时又下诏禁穿胡服、禁说胡语,改姓氏以及死后不得归葬,进行一连串雷厉风行的改革,必然会受到很多人的反对。
\n
作为草原帝国而言,以平城为都城是颇为合适的,但已经完全汉化的拓跋宏志不在此,他的血管中流淌着汉人的热血,他要入主中原,彻底解除因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民族矛盾,做一个传统的华夏皇帝。
\n
拓跋宏发现保守势力反对汉化的潜力甚大,他们要保留草原粗野的气息,不愿意被汉族同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