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呢!回忆在此生活过的岁月,杨衒之仿佛做了一场繁花似锦的梦,梦醒时分,便是那城崩地裂之时。
\n
白曜说:“杨公此刻心境,曜或许未能尽解。然试为设喻:若吾少壮戍边,廿载未归。忽一日返回故里,但见庐舍倾颓,颓垣蔓草,雉兔栖于庭,鹳雀巢于栋,乡邻尽徙。四顾茫然,故旧难觅,亲族不知所之。想此际心情,当与公今时无异,然否?”
\n
杨衒之喟然叹息:“诚如是也。”
\n
杨衒之和白曜顺着御道朝东走去,走出了东城墙南头的第一个城门——青阳门,来到洛阳的东郭城,距青阳门外三里之东,御道之北,有洛阳小市。杨衒之的家就在小市旁。找到小市的位置,就找到家了。可这哪还有家啊,只有一片废土!
\n
杨衒之指着一堆破砖烂瓦说:“此乃吾之旧庐所在。”
\n
白曜一看,那堆破砖烂瓦之上,竟然绽放着繁茂的紫茉莉花,微风拂过,紫茉莉花像是被风讲的一个笑话给逗笑了,笑得前仰后合。草木无情,它不管这人间的兴衰更替,即使万户千门成野草,它仍然兀自生长,兀自开花。
\n
杨衒之在旧居遗址的门前怅惘地站立了许久,然后找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吹着夏日凉爽的晚风,杨衒之的话匣子慢慢地打开了,他对白曜讲述了永熙三年的迁都往事。从杨衒之的讲述中,白曜领会到了什么才叫作惨绝人寰的情景:
\n
迁都的诏书一下达,洛阳四十万户人家限三天之内全部动身启程,时间紧,人员多,要搬运的物件也多。人群的构成包括皇室成员,官员、士兵,更多的是广大平民百姓。
\n
永熙三年(534年)的深秋寒风里,四十万迁徙大军绵延在洛阳至邺城的官道上。载着拆自洛阳宫殿雕花梁柱的牛车陷在泥泞中,木轮碾过散落的《熹平石经》残片。捆绑的绳索断裂,牛车上承载的装载着皇家典籍的箱笼,被掀翻在路旁。脚穿草鞋的工匠踩着满地碎瓦,肩扛着从太庙拆下的鎏金螭首蹒跚前行,后背渗出的血与鎏金螭首上脱落的金漆混作斑驳的污痕。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