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一九九二年的年底,天冷得厉害,太平市的天空灰蒙蒙的,像块洗褪色的旧布。林秋水站在太平烟厂财务科的窗前,望着远处光明大街上那座红砖老旧的市塑料厂。厂门口的铁门半开半关,像一张没力气的嘴,默默地喘着气。几根断了半截的旗杆在风里晃悠,看着随时都要倒下来。
\n
他二十六岁,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眼睛里透着坚定和聪明劲儿,身板笔直,浑身都是朝气。来烟厂财务科干了四年,他从一个普通会计成了业务骨干。每笔账的来龙去脉他都清楚,凭证里一点点不对的地方,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同事们都夸:“小林这双眼,比扫描机还准。”他做事认真,做人踏实,从来不张扬,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和同事的敬重。
\n
但他不知道,命运的齿轮正在悄悄转动,一场风暴正冲着他来。他只知道,窗外远处那座老厂房,像个没力气的病人,正静静地等着人来救。
\n
八十年代那会儿,塑料厂也曾经过得挺风光。那时候厂门口人来人往,订单像雪片一样从四面八方飞过来。车间里机器整天轰隆隆地转,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厂子就像一台上足了发条的机器,不停地赚钱,在市场上混得风生水起。
\n
可时间不等人。到了九十年代初,市场一下子变了样,沿海地区的轻工业冒出头来,产品更新换代快得很。塑料厂的产品老掉牙了,功能落后,价钱还贵,慢慢就被市场甩在了后头。货卖不出去,堆在仓库里像一座座小山。资金链也跟绷紧的弦似的,啪的一声就断了。厂子一下子陷入了绝境,像条在风浪里颠簸的破船,眼看就要沉下去了。
\n
工人工资一拖再拖,大家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了。每天为吃饭发愁,眉头皱得紧紧的,脸上写满了无奈和憋屈。家里的担子、生活的压力,像刀子一样扎在每个工人的心上。不满的情绪像地下的暗流,在厂里悄悄地涌动,越积越多,就像快要爆发的火山。工人们怨声载道,聚在一块儿说的都是日子的难处和对未来的迷茫,声音里全是无助和绝望。
\n
为了救活这个快不行的厂子,塑料厂的领导们想破了头,日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