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补充道:“刚才整理数据时,发现有12个幸存者有慢性病,医疗小队已经给他们定制了用药计划,药品箱里正好有对应的药。”
\n
傍晚时,研发小队的监测仪终于修好,第一次启动时,屏幕上清晰显示出昌乐周边三公里的尸群分布。陈工指着屏幕上的绿点:“这些是咱们的防线,红点是零星丧尸,总部说,等咱们积累够数据,就能研发更精准的预警系统。”刘伟站在旁边,手里攥着陈峰的准星,轻轻放在监测仪旁:“陈峰同志以前总说,防线得靠‘眼观六路’,现在有了这东西,他的念想也算落地了。”
\n
张营长看着基地里忙碌的身影——医疗小队在培训防疫员,研发小队在调试设备,田志明和李涛在登记药品,刘伟带着联防队熟悉新预警系统——突然对周磊说:“总部说‘人总是要往前看’,咱们这趟来,哪怕以后回不去济南,能把昌乐的科研、医疗底子搭起来,也算没白费牺牲。”
\n
月光落在战机残骸的残羽上,远处研发中心的灯还亮着,医疗站的窗口透出消毒水的味道,田志明和李涛的登记本上,新添的“药品发放记录”一页页写得整齐——这不是轻松的支援,是带着总部的指令、济南的代价,在丧尸环伺的土地上,一点点给昌乐搭起“防务有预警、医疗有保障、科研能落地”的新秩序,而这一切,都牢牢系着“听从北京总部、守住山东火种”的根。
\n
基地的议事会选在原中学的教室——黑板上还留着以前的课程表,现在被刘主任(基建)画满了基地布局图,角落堆着研发小队刚打印的丧尸活动数据报表。张营长坐在讲台旁,手里攥着总部下发的《基地管理参考》,周磊、刘伟、王猛坐在第一排,田志明和李涛抱着民生登记本和空白表格,赵凯的通讯模块、张岚的医疗箱就放在桌角,研发小队的陈工、医疗小队的李医生也挨着坐,面前摊着各自的需求清单。
\n
“按北京总部要求,咱们得定个能让两千人安稳活下去的规矩——不是照搬旧世界,是要‘干有奔头、换有公平’。”张营长敲了敲黑板,“先分三块说:职责分工、谁干得好能晋升、干活能换啥,每个人都能提想法,最后咱们一起定。”
\n
话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