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血设计和製造的“超高精度可控原子束源”原型机。
它的目標是將碳原子或其他指定原子以极高的精度、极低的能量波动“发射”到基板的指定位置。
然而,这颗“织梦者”的“子弹”,现在却飘忽不定。能量波动始终在0.1%上下徘徊,远未达到小於0.05%的目標;而束流的发散角更是难以控制在0.1毫弧度以內。
与此同时,在仅一墙之隔的量子干涉测量实验区,莉娜·霍夫曼博士和她的团队也面临著相似的困境。她那双深邃的蓝色眼眸中,布满了专注与一丝困惑。
她们的任务,是开发一套能够在原子尺度对“苏氏碳膜v2.0”生长过程进行实时、无扰动原位表徵的系统,其核心是量子干涉测量技术,目標是將单个碳原子的定位精度控制在0.01纳米以內,这是后续进行原子级缺陷检测与修復的前提。
“莉娜,我们对基板材料进行了多轮超低温退火和表面等离子体清洗,但背景量子噪声依然顽固。”
一位负责信號分析的博士后研究员指著屏幕上一片被噪声淹没的微弱干涉条纹,无奈地说道,“在毫开尔文温区,基板材料本身的晶格振动虽然被极大压制,但那些微弱的、不可预测的量子涨落,就像幽灵一样干扰著我们的测量光束。我们的定位精度,始终在0.05纳米到0.08纳米之间徘徊,根本无法锁定单个原子的精確位置。”
莉娜·霍夫曼微微頷首,她自然清楚问题的棘手。在这样的尺度下,任何微小的扰动都会被无限放大。
这不仅仅是工程技术的问题,更触及了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边界。
连续数日,苏阳都將大部分时间沉浸在这两个核心实验室中。
他安静地旁听团队的討论,仔细查阅实验数据,偶尔会提出一些直指问题本质的疑问。
这天下午,在原子束源实验室,当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