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林微的指尖在泛黄的纸页上顿了顿,指腹拂过“护国夫人”四字时,连带着触到了古籍里混着的细沙——那是从朔北出土的《朔北杂记》残卷,纸边还沾着一点深褐色的痕迹,像是干涸的药汁。
\n
她在京都国家图书馆的特藏室里待了整整三天,窗外的银杏叶从金黄落得只剩光秃秃的枝桠,室内的暖光却把这卷道光年间的抄本照得格外清晰。前两日她只翻到“夫人善医,能活死人肉白骨,尝于朔北大疫时,夜出灵丹,救万余人”,只当是后世对贤后的溢美之词,可今日翻到卷尾的批注,心脏忽然跳得发紧。
\n
批注是用蝇头小楷写的,墨迹淡得几乎要看不清,却字字分明:“夫人常佩一羊脂玉佩,入夜则闭门,不许人近。有侍女偶见窗内微光,似有泉声,及推门,唯见夫人持玉而立,药田青郁,非府中所有。”
\n
林微猛地坐直身子,指尖攥得纸页发皱。她研究朔北史三年,从《大靖会典》到《西域行程记》,关于黄玉卿的记载多是“助夫守边”“兴商富民”,唯独这卷残本,竟隐隐触到了那个流传在朔北民间的“神仙传说”——说护国夫人有个“随身药园”,能藏粮百万,能生不死泉。
\n
之前她只当是百姓对贤人的神化,可这批注的字迹,经馆里的专家鉴定,是清末民初的考古学者所写,而那学者的祖父,正是光绪年间驻守朔北的参将,批注里的“侍女见闻”,极可能是代代相传的一手信息。
\n
“玉佩……药田……”林微喃喃自语,伸手去翻桌上的另一本《朔北金石录》,里面收录了朔北英雄陵园的碑刻拓片。萧劲衍与黄玉卿的合葬墓前,有一块念北所立的“守业碑”,碑文中有一句她此前未曾在意的话:“承先母之玉,守朔北之土,玉在则土安,玉失则土崩。”
\n
当时她以为“玉”是象征,是黄玉卿留下的精神遗产,可此刻与残卷的批注对应,竟生出一种荒诞又灼热的猜想——那“玉”,会不会是真的?
\n
窗外忽然飘起了雪,细密的雪粒子打在玻璃上,发出沙沙的声响。林微抬头望向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