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展手脚,豪商们也重新兴盛起来。
「前汉官府把冶铁业收归国有,盐铁专营。但官坊铁器价格高丶质量差,又哪里比得过我们这些民间铁商?到了我朝中汉,盐铁从朝廷的司农,下放到地方的郡县,这才算是铁业中兴!」
「眼下,我邯郸一地的产铁量,比之前汉,怕是翻了两番!无论是招募矿工开矿山丶就地兴建冶炉冶铁丶伐木烧炭卖炭丶造工坊打制铁器丶还是运铁器贩卖四方…可都是有利可图的行业!」
「在我赵国邯郸,有数十万钱的,确实不能称豪,得百万钱才行!而老夫我不才,名下也有两处矿山丶两处竖炉丶三四个铁匠工坊。论起家底,勉强能称一声『豪』。这也算是德有所报,天道酬勤…」
讲到自家的产业,大商赵冶很有些得意。而张承负眨了眨眼睛,若有所思。他沉吟数息,又笑着问道。
「赵阿公,我听闻前汉武帝时,天下设铁官49处,合大道之数,总管天下冶铁事…这邯郸重镇,想必也设有铁官,总揽郡国冶铁?」
「不错!前汉武帝时,确实铁官众多,官营天下铁山。而当时的冀州,有五处铁官,以邯郸西边,武安和涉县两处的铁矿开采最盛。那里劳作的夫役丶罪犯都数以千计,出产的铁料也是数十百万斤,在全天下都能排进前三!」
对于这些铁业的往事,大商赵冶知晓很多。毕竟,他赵氏一门,也是世代冶铁,从西汉严酷的「官山海」中勉强延续下来。这种实打实的工匠产业,若是没有传承和关系,自然是做不起来的。
「到了我中汉,光武皇帝以『宽仁』治天下,民间冶铁放开。天下的49处铁官,也裁撤到34处。冀州只留下两处铁官,管着武安与邯郸周边,出产的铁器也没什麽变化。这翻倍产铁的份额,自然是由我们民间的冶铁补充上的。」
「实际上,官府自己冶铁的成本太高,无论是赵国还是南边的魏郡,都更喜欢成本低的『法子』。郡县府衙,往往从我们民间铁商处,徵收现成的铁料。再从民户处,摊派烧制的木炭。最后,再徵发各地铁匠的徭役,去为官府打造铁器兵甲。赵国百姓深以为苦啊!…」
说到这,大商赵冶叹了口气。他并不是感慨乡间平民们,所承受的实物赋税和徭役,那些和他的关系不大。他慨叹的是官府对他产业的盘剥。面对大汉的官吏,哪怕是他这种称豪的大商,也毫无抵抗的能力!
「黄天在上!只要官府一纸文书下来,要铁料就得给铁料,要匠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